评论:稀土国家专营诉求国际定价权是幻想
据《中国经营报》2012年3月17日报道,近期成为中国与欧洲、美国、日本贸易争议焦点的稀土行业,可能继烟草业和盐业后,被纳入“国家专营”的范围。目前作为“专营制度”技术基础的稀土专用发票,可能将于2012年6月在中国稀土的主产区内蒙古和四川率先试点。该报记者了解到,稀土专用发票的推行依然遵循“整合为先”的大原则,使稀土行业的大企业加快实施兼并重组步伐。
中国稀土战略是近几年的舆论热点,由于涉及我国一项大量出口的优势资源,讨论夹杂了不少民族主义因素。一种有代表性的意见认为,目前我国稀土产量占到了全世界的90%以上,有必要将国内的稀土产业整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加强国际竞争力。这样就能避免国内企业之间的“无序竞争”和相互压价,从而掌握国际稀土市场的定价权,以防稀土贱卖,损害国家民族的利益。
这种观点似是而非,几个看似正当的诉求,皆难以满足。
首先,如果在稀土行业搞国家专营,所谓国际定价权的诉求,只是一个虚幻的梦想。
为什么这样说?在稀土储量上,中国并不占绝对优势,只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6%左右,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都存在丰富的稀土资源。只不过近些年由于中国不计环保成本的大量开采和竞相出口,国际稀土价格很低,使得国外的公司关闭了稀土矿,改为向中国进口。
如果一旦中国限制稀土出口,导致稀土价格上涨,国外的稀土矿将重新投入生产。这一幕已经拉开了,美国加州一个在2002年关闭的巨型稀土矿,在2010年又恢复了生产。澳大利亚、日本等国也正在启动中国以外的稀土开采。在2011年,由于中国以外地区的稀土产能的恢复,一度上涨的国际稀土价格已大幅下滑。这清楚表明,希望通过稀土专营来取得定价权的想法,注定要落空。
近日,奥巴马对外宣布,美国、欧盟和日本已联手向世界贸易组织提起诉讼,要求中国政府取消对稀土出口的限制。用行政力量限制稀土出口,搞国家专营,麻烦不仅在于国际贸易摩擦,更严重的是会因此丢掉长久积累起来的市场份额。这样的例子在国际贸易史上已有不少前车之鉴。欧佩克搞石油禁运、俄罗斯中断对欧洲的燃气供应,结局都是丧失了稳定和信任,丢掉了不少市场份额,鼓励了新供应渠道的开辟。
其次,即使全国的稀土企业都归于一家,也只能做大而不能做强,更不可能因为国家专营而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烟草业和盐业的专营除了带来垄断,并没有带来任何国际竞争力;电信业、石化业、金融业的高度集中也只是增强了对内的收费能力,培养了一批窝里横的垄断巨头,而不能造就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一万个小舢板绑在一起并不能成为航空母舰,把中国的衬衫企业都合并成一家,就能做大做强吗?
不仅这两个诉求不能满足,在稀土行业搞国家专营,反倒会有引发新一轮“国进民退”的危险,让一些强势国企,借助行政力量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如果稀土行业的兼并整合是靠行政力量来强行推进,不仅有违中国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也会滋生寻租和腐败。行政力量极易以民族主义为借口,获得在市场上权力寻租的机会。事实上这些现象已经发生,在我国对稀土企业实施出口配额后,就出现了一些能拿到配额的强势企业卖配额的现象。有媒体报道,一吨稀土配额许可证的交易价格为十万至九十万人民币。稀土国家专营是一种计划体制色彩浓厚的许可证和配额制度,不仅很难避免腐败,而且许可证和配额奇货可居,获得专营地位的垄断企业将在权力庇佑下变得慵懒而肥硕,其效率低下,可想而知。
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在稀土产业领域实行更高的产业标准和环境标准,靠低环境成本生存的中国稀土企业必须被调整甚至被淘汰,但产业的兼并整合必须在公平的市场环境中实现。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