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行业的五大问题
纵然中国稀土有那么多的第一,实际上,光鲜的数字后面,是难掩的尴尬现实。粗略地看,中国稀土行业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
滥采滥挖,浪费资源。由于稀土资源特有的成矿条件,无证开采、越界开采、采富弃贫、采易弃难、丢矿压矿等现象甚为严重。北方的白云鄂博稀土与铁矿共生,就一直作为铁矿开采,稀土回收利用仅为10%左右,约90%的稀土资源作为二次资源进入尾矿坝堆存。南方的离子型稀土属国家保护性开采矿种,但回收率仅为40%~60%。稀土企业规模普遍偏小,采选技术落后。如江西省年产稀土不足1万吨,经核准的矿山企业就有88个。一些采用池浸法开采的稀土矿,有的回收率甚至只有20%。杀鸡取卵式的掠夺开采,一直禁而不止。
生产粗放,污染环境。南方离子型稀土矿使用的池浸法工艺,对环境生态破坏十分严重。“池浸工艺每开采1吨稀土,要破坏200平方米的地表植被,剥离300平方米表土,造成2000立方米尾砂,每年造成1200万立方米的水土流失。”开采稀土造成的“瘌痢头”在南方秀丽的青山绿水中十分刺眼。即使改进后的原地浸矿法依然会破坏地表和山体结构。大量使用的草酸和硫铵浸出液污染地表和地下水,进而形成大范围的水域污染。稀土选矿、分离、提炼和加工的全过程都会产生废渣、废水。北方大量的稀土作为尾矿堆存起来,本身就造成固体污染源和放射性污染,直接威胁黄河水源。考虑环境生态和资源破坏等外部成本,可以说,稀土产业的进步是以巨大的社会成本为代价的。
开发滞后,缺乏创新。据资料了解,稀土产品价值从低端向高端呈裂变式增长,其增长幅度比其他产业更为显著。稀土精矿、新材料和元器件价值之比达到1∶50∶500,终端产品增值更高。而我国稀土产业主要是低端产品,包括永磁材料、发光材料、储氢材料和抛光粉等。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进行稀土提取和应用研究工作,目前已拥有6000多名科研人员。但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力量分散,散布在数百家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等院校中;二是科研条件不佳,受到资金短缺、设备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制约。我国最大的包头稀土研究院人数最多时曾达2000多人,目前已萎缩到200多人。稀土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双薄弱,多数科研机构只能跟踪国外动态,仿制多而独创少,新材料领域基本没有自主知识产权。而稀土是典型的科技依赖型产业,失去了强大的科技支撑,稀土产业只能沦为廉价资源供给者。
产能过剩,低价竞销。据统计,2006年,“全世界稀土市场每年需求折合成纯稀土氧化物约8万吨,而目前我国稀土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8万吨”,超过全球需求一倍以上。“但各地扩大生产能力的欲望仍很强烈,新的加工生产能力不断增加。”产能过剩而又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占领市场的手段就只剩下低价竞销,其结果必然是产量越来越高,价格却越来越低。“1990—2005年,中国稀土的出口量增长了近十倍,可是平均价格却被压低到当初价格的54%。在世界高科技电子、激光、通信、超导等材料需求呈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价格并没有水涨船高。”2005年5月国家取消了稀土出口退税,大量压缩出口配额企业名额,稀土市场经历六年低迷期后,2006年上半年价格开始大幅回升,但距历史最高价格仍有相当距离。“目前,稀土生产企业的利润一般只能维持在1%~5%之间。即使达到5%的利润率,稀土卖的也是土价钱。”可以说,稀土是典型的优势资源,弱势产业,微利行业。
优势缩水,前景堪忧。随着全球稀土新矿带不断被发现,国际稀土资源格局悄然发生了变化,我国稀土占世界稀土储量的比重不断下降。20世纪60年代,仅白云鄂博稀土氧化物储量就占世界的90%左右;1989年美国《矿产品概览》统计,中国占世界稀土工业储量80%;最近,有专家估计我国稀土氧化物资源储量约占世界60%;国外更有人估计:“全世界具有前景的稀土资源储量高达6亿吨”,如属实,则我国储量占有率将降至15%。目前,许多国家因价格等原因停止开采本国稀土资源,转而购买中国的廉价稀土产品,中国稀土资源消耗不断加速。有专家分析,即使按现在的开采规模,我国已探明的南方离子型稀土资源仅能开采14年,而包头矿的枯竭期约为50年。稀土业内一些有识之士“对于稀土资源储量消耗过快,特别是铽、镝等高价值战略元素流失严重,对稀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安全感到深深的忧虑”。一旦失去资源优势,稀土还有什么?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