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稀土“话语权”危机
实际上,WTO诉讼只是开始,中国稀土面临的是一场“话语权”危机。
2011年中国稀土价格普遍上涨10倍,出口的价格更是水涨船高,在最高点时,国内外市场稀土价格相差能达到近10倍。中国稀土不再是“白菜价”、“土价”,管理者和国内企业也乐在其中。
但涨价实现的“话语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2011全年的稀土出口配额指标只使用了49%,主要原因是出口价格过高,导致外部需求锐减。尽管如此,这种现象也被部分业内人士解读为中国掌握稀土“话语权”的一种表现,而保护环境、减少开采量、减少稀土出口量也是国家的既定政策之一。
3月下旬美、欧、日提出要在WTO起诉中国稀土出口政策,这一起诉并非为了获得资源,更多的是表明一种态度。按照一般的起诉程序,这一程序要花费两年的时间,而美国作为全球稀土储量第二的国家正在大力开发本国资源,两年后,美国企业生产的轻稀土将与中国形成直接的竞争。
中国已经为世界提供了20多年的廉价稀土资源,直到2010年,依然在用30%的储量满足全球90%的需求,因此中国的稀土竞争力集中在整个产业链的中上游,而下游深加工一直处于弱势,包括永磁、储氢、发光等主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尽在国外。
在2009年稀土整治刚刚开始之时,管理部门的意图是用资源换技术,一方面减少出口量,一方面鼓励外资稀土企业在中国落户,以获得足够的原材料。包头、赣州都大力建设科技园区,包头的稀土高新区集中了一批拥有先进技术的外资企业。
与“能买的都不是先进的,想要的也买不到”一样,两年过去了,出口控制并没有换来更先进的技术。
但出口收紧,以及2011年的价格暴涨让拥有稀土资源的国家开始启动本国的稀土生产计划,2010年国内学术界对此的预测是至少需要5年的时间,国外企业才能投产,而形成相当竞争力则需要10至15年,但事实并非如此。
数据显示,目前国外36个国家200多个公司在运作406个稀土项目,其中有30多个项目进展较快,但至少有5家公司将很快参与到稀土市场的国际竞争当中。2011年美国的企业全年生产了大约4000吨稀土,产能恢复之快超出预期。
从2013年开始,在国际稀土贸易中,中国需要考虑的可能不再是我们能把价格定在多高的位置,而是如何获得稳定的市场份额,如果没有相当的市场份额,何谈“话语权”?
“以前我们每年提供五六万吨,限制后每年3万吨,实际的需求量是六七万吨,这些国家可以用自己的资源进行补充,但我们也不能萎缩得太厉害。”干勇表示,尤其是轻稀土要在国际上保持(优势)地位。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