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行业提质升级需抓住洗牌契机
关于中国稀土开采,两个问题似乎一直相伴随行。其一,出口量大且以“白菜价”贱卖;其二,过度开采所裹挟的环境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前者,占世界探明储量的36%,出口量却达到90%,这样的数据反差,足以说明中国稀土出口的畸形。后者,以赣州为例,380亿的稀土治污成本远超江西稀土业多年利润,个中悖论立显。
稀土问题之所以再次成为各方关注焦点,缘于上月中旬,美国等国家和地区联合将中国诉至世界贸易组织,要求就稀土出口限制问题与中国进行磋商。对此,有消息称,中国除了积极应对国际诉讼,还有望继烟草业和盐业后,将稀土纳入“国家专营”,加快稀土行业的兼并重组。近日,酝酿已久的中国稀土行业协会正式成立,算是对上述消息的肯定回应。这一切行动,都旨在提高中国稀土行业在国际争端中的主动权,稀土开采的环境整治是否纳入应对范畴,并未详细说明。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国营稀土开采回收率为60%,一些民营企业仅40%,滥采滥挖的,其回收率更是低至5%。就中国稀土开采的现状和管理模式来看,坐拥低环境成本的大量开采——低价出口——环保技术滞后——片面追求开采量,恶性循环的开采、销售链条背后,必然是稀土区环境的廉价牺牲。从理论上说,此种粗放型开采模式下,限制出口,降低开采总量应间接缓解稀土开采区的环境危情,但在整个产业链比较落后,环境、资源成本被习惯性忽视的情况下,减量并不一定意味着“减害”。
比较乐观的预期是,在产业整合的大背景下,资源重组为稀土开采产业链条的升级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窗口。而现实的尴尬是,稀土协会的155家会员单位中,进入环保部去年11月和今年4月公示的“符合”与“基本符合”环保要求的稀土企业,只有56家。可以想见,重新洗牌后的中国稀土开采行业质量如何,关键还是在于上述企业的表现。对于它们而言,实行更高的产业标准和环境标准,不仅是国际市场压力的倒逼,也是危机重重的环境破坏提供的现实考题。
从各方表态和动作来看,对于中国稀土行业的整治,政府应该是动真格的。但国际贸易诉讼不应成为转嫁产业链和环保标准落后的借口,相反,提振中国稀土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恰恰需要抓住这一产业重组的契机。归根结底,中国稀土行业乱象的症结并不在于数量,而在于质量。限制出口,不仅仅意味着解决“白菜价”贱卖问题,其更深层次的价值诉求应是提高中国稀土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其中,环境代价,是不得不被正视的一环。如一位专家所言,“首先要将国内的事情搞好,将资源、环境成本纳入生产成本中,这样即使没有出口限制,稀土出口也会是有序的。”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