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市场或将受联合国新规的不利影响
由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2011年《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会暨‘德班的困境与中国的战略选择’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绿皮书指出,截至2011年9月15日,我国在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成功注册项目数量增加为1574个,约占东道国注册项目总量的45.70%;签发量约为419457044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总签发量的57.91%,累计收入超过30亿美元。
绿皮书预测,在全球供需缺口为45266854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情景下,如果已注册的项目有50%能够得到签发,未来每年收入则约可达到10亿美元。
同时,绿皮书指出,未来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存。国内层面,“十二五”期间各种新的节能减排政策法规会加快出台,淘汰落后产能、可再生能源开发力度加大将压缩CDM项目开发空间。
此外,《京都议定书》的实施期仅涵盖2008~2012年,各国对其有关规定仍存广泛争议。2012年后,《京都议定书》能否继续尚未可知,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未来路线以及清洁发展机制的未来出路迟迟未能确定,这严重阻碍了各方的积极性。
而且,在市场流通方面,至2010年底,全球碳交易市场价值总量约为1419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25%,其中,由于2012年之后时期的制度安排的暂时性缺失,初级CDM市场价值量连续三年走低。2010年初级CDM市场价值总量约为15亿美元,项目合约签发量处于低迷时期,同比降低了约44.44%,对形成统一的国际碳市场产生不利影响。
最后,绿皮书指出,在发展中国家参与方面,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EB)制定的包括对项目类型、工作程序等新规则,趋向于将发展中国家分成不同层次分别推行市场机制,该动向已在2012年之后时期配额输入政策中有所反应,这一改变有可能对中国的碳市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