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废为宝 开发好“城市矿山”
荆门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近几年来,我们以试点工作为契机,坚持把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废弃物作为“城市矿山”加以综合利用,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科学发展之路。
着力实施“城市矿山”开发的三大行动 “城市矿山”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是企业的责任,更是党委、政府的使命。我们从试点开始,就成立了高规格的工作机构,专门编制了全市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规划,并着力实施了“城市矿山”开发的三大行动: 化害为利,开展工业废渣再利用行动。荆门是一个以重化工为主导的城市,化工、建材等产业集中了全市三分之二的企业和资产,每年产生磷石膏、粉煤灰等固体废物总量达500多万吨,历年堆存量达到1500多万吨,而综合利用量仅占三分之一,“灰满为患、渣满为患”一直是困扰全市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老大难”问题。我们从循环经济的最前端抓起,在全市启动实施工业废渣再利用行动。目前,全市75家新型墙体建材企业不仅将每年新增的120万吨粉煤灰全部消化,同时还消化了100多万吨的往年堆存量;20多家磷石膏综合利用企业,每年利用磷石膏近100万吨;全市水泥企业利用固体废弃物242.66万吨,建材企业利用固体废弃物163.7万吨,森工企业利用锯末、树皮、枝丫材等48.9万吨,节约木材42万立方米。 节能减排,开展工业废气、废水和余热再利用行动。荆门拥有中石化荆门分公司、国源电力荆门热电厂等一批中央、省属企业。我们从这一基本市情出发,积极推动与中省企业的对接合作,着力进行工业废气、废水和余热再利用,狠抓产业延伸配套,既满足了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了节能减排的压力,又促进了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上大压小、热电联产,全市工业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2万千瓦,年发电8亿千瓦时,直接为企业增效4亿元以上;通过对硫化氢酸性气、低压瓦斯气等的循环利用,中石化荆门分公司每年可增加近3亿元的效益;通过水循环利用,湖北金汉江、金龙泉等200多家工业用水大户,每年减少污水排放3500万吨,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3.3%,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5.3%。 变废为宝,开展生产生活废品再利用行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垃圾围城、围镇、围村的趋势逐步加剧,不仅污染了环境,而且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荆门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2008年以来共处理了12万吨含镍、钴、锌等金属的危险废弃物,回收和处理金属6000多吨,使相当于48亿吨水或1.2万平方公里的土壤免遭污染,节能5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10万多吨,为中国“城市矿山”开采树立了榜样。全国供销社系统拟投资2亿元,在荆门建立集废弃物收购、加工、增值利用为一体的大型回收利用基地,年产值可达10亿元、带动就业3000人以上。
“城市矿山”开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荆门实施“城市矿山”开发,将循环利用工业生产和城市生活废弃物从一种理念变成切实的行动,把低碳从一种号召转化为积极的实践,节约了大量土地、矿产资源和能源,减少了污染排放,带来了十分可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城市矿山”开发铺设了一条节约发展之路。我们近年在全市广泛开展循环经济“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创建活动,引导企业有序回收、科学利用废物资源。“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利用粉煤灰、磷石膏、煤渣等工业固体废物2000多万吨,少占用土地1500亩,有效地保护了土地资源;利用600万吨作水泥掺合料、500多万吨粉煤灰生产砌块砖,利用270万吨磷石膏渣生产石膏板和制作水泥,等于少开采10座百万吨的粘土矿和3座百万吨储量的石膏矿。格林美公司着力构建“绿色回收产业链”,使循环再造的超细钴镍粉末均成功替代以原矿为资源的产品和进口产品,支撑15%以上的中国钴粉市场,占中国原钴开采量的30%以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稀有矿产资源。“城市矿山”开发铺设了一条转型发展之路。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开发“城市矿山”没有现成模式,必须创新思路,多管齐下,科学谋划,有序推进。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按照“四个一批”思路,着力扶持再利用产业发展,即:大力支持一批,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并从科技三项经费中拿出三分之一以上的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技术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发展一批,以项目和园区为载体,积极培育发展生态企业,建设生态园区,全市累计实施380个循环经济项目,完成投资300亿元,荆门化工、格林美电子废弃物、荆襄磷化等三大循环经济园区建设初具规模;强力整合一批,将磷矿资源开采和磷化加工企业由218家整合为18家,使磷矿资源的开采年限延长了80年;坚决关停并转一批,累计关停并转小火电、小水泥、小钢铁、小碎石等“九小”企业88家。在循环经济旗帜的引领下,全市石化、磷化、食品和建材、机电、轻纺、新能源等七大支柱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业布局逐步完善。2010年,七大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037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4倍,农产品加工、包装机械、磷化工等3个产业成为湖北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城市矿山”开发铺设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我们以绿色环保为方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技术创新,引导全市各类企业把发展责任与环保责任、社会责任高度统一起来,推动企业着力创造“绿色产值”,培育“绿色产品”,增加“绿色利润”,走出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困境。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6条首尾相联、共生耦合的生态产业链:围绕粉煤灰、磷石膏的再利用,形成新型建材、造纸和水泥掺和料的综合利用产业链;围绕农产品开发利用,形成以农业种植板块和养殖小区为基础、以食品加工和精细化工为方向的工农业间循环产业链;围绕农业内部资源再循环,形成以农村沼气建设为重点,种植—养殖—沼气—肥料—种植一体化的立体生态型产业链。企业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伸产业链为核心,在资源的减量消耗中,寻求效益最大增量,使经济发展走出了“资源—产品—污染—治理”的怪圈。近两年来,全市获得绿色认证标志的企业已有62家,涉及产品88个,资源综合利用产品35个,全市绿色产值占全市经济比重接近四成,每年仅利用余热发电和废弃资源再利用就为企业增效60多亿元。 “城市矿山”开发铺设了一条和谐发展之路。开发“城市矿山”不仅是经济产业,更是民生工程。我们坚持把开发“城市矿山”作为约束性指标,向开发要空间、要容量、要环保、要后劲,强力推进生态宜居城市建设,实现从“城市垃圾”到“城市矿山”、从“城市矿山”到“城市森林”的跨越。污染少了,植被多了,环境好了,公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普遍提高。2009年,荆门提前两年完成了湖北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201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十五”末分别下降20%、7.2%和17.6%;中心城区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9%,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5%,逐渐呈现出一种天蓝、山青、水绿的生态宜居环境。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