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产业呼唤高铁模式
咋一看来稀土产业和高铁这两个词汇放到一起着实令人疑惑。这两者之间表面上看似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可是,实际上在经营理念方面国内的稀土产业确有学习铁路建设的地方,而且已经到了非学不可的地步。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中国稀土产业一盘散沙的局面令人扼腕叹息,明明一个稀土绝对生产大国却拿不到国际稀土定价权,在稀土的国际市场上长期处于劣势。相反,中国的高铁建设从2004年立项以来,经过七年磨练,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世界上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中国也在短短几年间,从一厘米高铁都没有的国家变成了世界高铁运营里程和在建里程双第一的国家,并且是世界火车最快时速拥有国。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成绩,用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勇平的话说是,中国高铁的最大优势在于只有铁道部一个“进口”,没有内部恶性竞争,铁路机车车辆制造企业形成“拳头”,在与国际高铁巨头谈判时稳握主动权。高铁建设伊始,中国处于绝对劣势,却能在国际招标引进外国产品中牢牢掌控主动权,可是稀土产业从开始到现在中国始终是绝对出口国,拥有决定性的谈判砝码,不过结果却是始终将稀土“挥泪大甩卖”。两相比较,优劣自现。中国稀土产业早该用一个声音说话了。
整合稀土企业,发挥规模效应
如果说高铁的成功是因为“没有内部恶性竞争”的话,那么稀土的失败就在于内部的恶性竞争太多了。长期以来中国的稀土供应量远远大于世界市场的稀土需求量,众多稀土开采企业为了保证收入大打价格战,致使很多国家低价买进大量中国稀土,数量往往大大超出该国生产需要。比如日本,多年来买进的中国稀土基本上都远远超过本国稀土使用量,多余的部分就沉入海底封存起来,据信,日本这个本身不产稀土的国家已经封存了大约够20年全日本国使用的稀土量。
5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方案》,明确了内蒙古自治区稀土上游企业整合淘汰工作要求。方案要求将除了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外其他所有内蒙古自治区内的稀土采选、冶炼分离企业整合淘汰。全区共有35户企业纳入整合淘汰范围,其中呼和浩特市5户、包头市23户、巴彦淖尔市7户。对这35户稀土冶炼分离企业分别采取以重组合作、补偿关闭、淘汰关停三种形式整合淘汰。
通过整合淘汰,最终形成由包头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统一开采、统一选矿、统一冶炼分离、统一经营和管理的稀土冶炼分离专营工作体制,促进自治区稀土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整合淘汰上游企业工作从2011年5月开始,到6月底结束。
内蒙古迈出了第一步。内蒙古的白云鄂博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生产地,有着世界最大的稀土储量,同时由于伴生铁矿,因而当地稀土开采更具优势。在这样一个中国稀土生产的重镇率先采取整合资源的措施,避免内部消耗,产业优化升级,大赚稀土产品附加值,对于全国的稀土生产具有鲜明的示范意义。
内蒙古组建稀土产品交易所
5月25日,包钢稀土(70.60,0.54,0.77%)公司收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的《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组建包头稀土产品交易所有关事宜的批复》文件。由包头市尽快组建以包钢稀土和内蒙古高新控股有限公司为主体的企业法人,开展稀土产品交易相关工作。据了解,内蒙古将把稀土交易所建成一个全国性的稀土行业交易所。这将为中国夺回稀土产品的国际定价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足够的稀土资源作为原材料投入生产的话,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里的尖端技术就无用武之地,也将根本上失去其高科技的价值。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中列出的七大新兴产业,每一个都需要大量的稀土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可是话语权的缺失实在是中国在这一战略上的重要失利。
近来西方媒体及相关金融机构大肆炒作稀土将供大于求,价格会下降,稀土价格下降最受影响的当然是中国。事实上,西方对于稀土的开发门槛很高,成本更是没有任何优势,美国、澳大利亚甚至印度等国家曾经一度开采过本国的稀土矿,但是由于涉及到环保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而纷纷关闭了本国的稀土矿产。中国由于本国自身的条件和特定的原因,在改革开放之初,稀土是国家外汇积累的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如今采取政府管制措施,受到影响的首先是尖端科技发达的西方国家。其他国家的稀土矿产正式投入使用尚需时日,尽管价格大涨,可是真正投入的话和中国相比也不见得有什么优势。中国是时候好好利用这样一个优势的战略位置了。
避免内耗,建立像石油“欧佩克”一样的产业联盟,并能够使之有效的运作应是中国稀土行业的当务之急,否则将追悔莫及。
卖“稀”不卖“土”
“垄断”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的词汇,诚然垄断的结果往往是市场竞争力下降,产品服务质量下降,但同时又是垄断使得本身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国企业可以迅速在世界经济版图上跃升,完成自己的历史性的资本原始积累。国家环保部某官员表示,中国近30年贱卖稀土所获得的资本远远不足以支付环境修复的费用。总之,这是个得不偿失的开发过程。
我们知道,中国基本垄断了全球稀土市场的供应,虽然具有如此决定性的地位,但事实上中国却没有稀土市场价格的话语权。我国的稀土当真是以“土”的价格被疯狂的贱卖。
长期以来,中国国内的稀土从业者各自为战,为了谋取私利而“自发”打压价格来扩大出口,结果是中国稀土产业伤痕累累,反而使外国依靠稀土的企业莫名其妙的渔翁得利。时至今日,外国企业长期享受廉价的稀土供应,当中国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而开始管控稀土出口,制定出口配额时,外国企业甚至是政府自然会条件反射,被人掐着脖子的感觉对他们来说太陌生了。从另一个角度讲,外国企业及政府的反弹完全是由中国国内的稀土开采商助长的。
当下稀土价格持续走高,西方的分析师认为不甚合理。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以中国为主要输出国的世界稀土的市场价格,长期以来因为各种原委被人为的低估,如今的价格飙升可不可以说是一种“价格回归”呢?中国的稀土价格到底“值”多少?
稀土开采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尤其是对水资源的影响,同时对采矿工人及矿区周边生活的百姓的健康会产生极大的威胁。中国近年来时常曝光因为稀土矿藏的开发而导致的危害公众健康的群体性事件。这样的报道频见媒体,已在中国社会形成对稀土矿产严格管理,统一规划的民间诉求和社会氛围。中国政府制定出口配额的行为当然是符合社会舆情需要的。至于稀土的价格,就要将所有的因素综合考虑在内,尤其是要将民生系数加权计算。中国稀土的价格不论价值几何,归根到底应当由市场说了算,市场认为合适的价格就是稀土真实的价格,而我们所应做的就是规范市场,或者设置环境税等,只有这样才能够掌握话语权,发挥主导权,才有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毕竟中国卖的是“稀有金属”而不是“土”。
改革开放30多年过去了,中国的稀土产业在遭到疯狂的开采之后,终于走上了集体统筹发展的道路。5月19日,《国务院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提出对稀土资源实施更为严格的保护性开采政策和生态环境保护标准。稀土限令设置、整合稀土企业、组建稀土产品交易所等等措施的出发点正是为了保护中国稀土矿藏,而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能否真正起到应有的效果尚待检验。但愿今天走上“高铁模式”这条集体道路还为时不晚,因为留给我们的资源和时间已经不多了。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