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海军共拥有约25万枚水雷 中国占40%
资料图:中国海军锚-2型水雷
据美国“环球战略网”5月30日报道,世界各国的海军总共拥有约25万枚水雷,中国拥有40%,并准备在任何未来的冲突中,将其大规模用于保护海岸。美国及其它主要海军大国,正在加紧提高他们的扫雷能力。但根据历史经验,再加上技术的不断进步,水雷仍用途巨大。
文章称,这是因为目前的海军水雷是“智能水雷”,自身包含电脑,可通过声音(探测目标船舰的声响)、压力(探测水中船只对下方区域产生的压 力),以及磁性(探测船上的金属)传感器探测到目标。海底水雷分为多种(它们被放置在浅海水域河床),并且其中一些具有电场传感器,一些甚至具有进口传感 器;还有一些水雷可通过遥控装置来引爆。这些智能水雷中的电脑具备编程能力,因此可指示其只攻击某一指定类型的船。如果某一类型的船只(用特定方法装有特 定数量的传感器)在其上方行驶,智能水雷将会爆炸。如果,传感器没有探测到正确的特性组合,水雷就不会引爆。
虽然常常被忽视,但水雷总体上还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武器。只是它们不被尊重而已,常常被称为“穷国的武器”。历史记载表明,海军将领们应该反思一 下他们的态度了。现代水雷第一次被广泛应用是在一百多年前的俄日战争(1904-1905);它们是触发水雷,漂浮在浅海区,用锚和链条固定。当潮流一切 正常时,它们会在水面之下,被船只撞击时随时会爆炸。在首次使用现代水雷的俄日战争中,大约布下了2000枚这样的水雷,共摧毁16只船。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也应用了许多现代水雷战术;安置了成千上万的水雷,为对抗北海的敌对行动提供防御屏障。根据已得 知的敌军航线,水雷被秘密安置其中,以此来攻击敌方。由于23万枚水雷的使用,损失了1000多只商船和战船。二战期间,由于10万枚水雷参战,共损失船 只高达2665艘。每37枚水雷就能消灭一艘船;大约21万枚水雷被用来防御,以抑制敌军行动,并牵制敌军资源供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水雷成功创下几个显著战争的胜利。在太平洋,水雷更发挥了其对日本战争毁灭性的杀伤力,威力堪比原子弹。在1945年4月 到8月,短短10周内,美国轰炸机就布雷12000枚;其中磁性水雷4900枚、音响水雷3500枚、水压水雷2900枚、低频音响水雷700枚(美国海 军出动的飞机及其布设的水雷未计在内)。所布水雷共炸沉炸伤包括“海鹰”号航母等65艘军舰在内的670余艘船只,其中炸沉和重创无法修复的达431艘, 总吨位140余万吨,相当于战役开始时日本船舶总吨位的75%。美军此次攻势布雷效果非常显著,平均每布21枚水雷就炸沉日本船只1艘;而相反美军损失极 其轻微,仅损失飞机15架。
同时,美国也曾是水雷的受害者,也曾见识过水雷的威力。1942至1944年间,德军在美国东海岸发动水雷战争;虽然只使用了317枚水雷,却 击沉并损坏了美军11艘船,平均每29枚水雷便可击毁一艘船。此外,八个港口被关闭了一共四十天,其中,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查尔斯顿港口关闭长达16天。美 国潜艇也在太平洋上发动了一场有限的水雷战争,658枚水雷投入使用,54艘船被击沉或损坏,(每12枚水雷击毁1艘船);无潜艇损失。日本耗费大量资源 来处理水雷。在西太平洋的帕劳群岛,由于水雷,港口被关闭;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得以重新开放。甚至水面战舰也用来布雷,驱逐舰布下3000枚水雷;只有 12艘船被击中。不过这些都是障碍领域,而不是潜艇能偷偷潜入敌控区的埋伏领域。
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朝鲜战争,前苏联为朝鲜提供了3000枚水雷,其中有许多是1904年的“老古董”;这些都被用来防守元山港口。联合部队花了几周时间清理这些水雷,十多艘船被水雷袭击;并且有一半船只惨遭摧毁。
在越南战争期间,30多万枚水雷得以使用,主要是在河流区域。绝大多数地方没有布下水雷,而是配以磁性传感器代替导火线的空中炸弹。这些炸弹或 水雷使用小降落伞放置,以确保着陆时无损伤。这些临时武器被安置在浅水底部,同其它沉底水雷并肩作战。越南海防港布下了1.1万枚水雷,以及不到100枚 常规水雷;美国海军称其为“摧毁者”。海防港仅仅数月就被摧毁,并且需要花费多年时间来清除所有的美国水雷。这些“摧毁者”水雷的设计如此成功,至今仍在 使用,使用更加现代化的电子设备,例如Mk 62水雷。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沿着伊拉克和科威特海岸,伊军布下了一千多枚水雷。美国海军主力没有足够的排雷资源,无力抵抗这一险局。两艘美国大 型船只在1天内被伊拉克布的水雷炸毁,一艘海陆两栖攻击舰、一艘巡洋舰在执行扫雷任务时遭摧毁;这就有效阻止了任何美国海陆两用船在战争中发挥作用。战争 结束后,要消除所有水雷的威胁,美军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进行清理工作。
从上述历史事件来看,足以表明水雷的威力,以及在战争中的巨大作用。在今后的任何战争中,水雷将会以其无比威力再次震慑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