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是当前经济最大的风险
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一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从数据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基本保持了平稳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7%,但居民消费价格也呈现持 续上涨趋势,同比上涨5%,其中3月份CPI涨幅达5.4%。此外,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也分别增长了25%和16.3%,而对外贸易在较快 增长的同时,六年来首次出现了季度逆差。
如何看待和分析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下一阶段宏观调控的总体思路如何?可运用的手段又有哪些?在20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行的“经济每月谈”上,多位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提出了各自看法。
通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对于去年10月份以来以农产品价格上涨为主引发的此轮物价上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表示,既有长期因素,也有短期因素,既有国际原因,也有国内原因,既有需求方面的原因,也有供给的原因,是各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国际看,全球流动性过剩是导致发展中国家通胀的根源”,周望军说,目前,全球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仍在发展,美联储今年3月15日决定继续实行 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自今年第二季度开始购买6000亿美元的国债,日本央行为了稳定经济,向市场注资51.8万亿日元,日本政府近期准备再发行10万亿 日元“复兴再生债”。流动性过剩推升了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3月份中国进口的原油、大豆、煤炭、铁矿石的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 24.5%,25.6%,21%和62.6%。此外,中东北非地区政局持续动荡,不仅引发了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而且引发国际市场粮价的大幅度上 涨,这些因素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要远大于发达国家。“输入性通货膨胀对中国的影响正日益凸显。”周望军说。
而从国内方面看,市场需求旺盛,通货膨胀预期增强和成本上涨已经导致CPI持续高位运行。一方面,实体经济领域需求旺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价 格上涨;另一方面,本世纪以来,中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资源产品和土地劳动力等要素价格持续上涨,也是推动当前CPI上涨的长期因素。
不过,他认为,从技术方面分析,当前中国价格总水平仍处于可控的区间,并且今年新涨价因素中占主要成分的食品类、居住类价格有可能出现稳中趋降 的积极信号,政府自去年以来实施的监管措施正在逐渐显现效果。但受翘尾因素影响,在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的背景下,他预计二季度 CPI仍将处于高位。
经济下行无需担忧
“一季度经济运行最大的特点是经济增长无需担心,通胀风险加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咨询研究部副部长王军分析表示。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经济数据,工业增加值和发电量均出现明显反弹,用电量也保持平稳回升的势头,PMI则出现季节性回升。另外,从去年 以来GDP季度增速同比以及最近首次公布的环比数据看,经济增长处于比较平稳的态势,下行的风险暂时解除。“目前,内需仍然是国民经济回升向好的最强劲动 力,外需的作用还不稳固。”王军说。
对于今年全年的经济运行走势,王军认为,从一季度反映出来的倾向来看,年初很多人担忧的下行风险不是很大,全年高增长、中通胀的格局是可以预期 的,理由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动力依然强劲。“尽管期待消费出现高速增长很难,但是增长还是有保证的;投资不会有大幅度下滑;外贸短期内形势也不 会出现重大变化,外部经济会逐渐恢复正常。”他说。
对此,周望军也非常乐观地表示,“我从来不担心中国经济会下滑,增速会放低。当务之急不是讨论高增长,而是把物价控制到什么水平是合理的。”他 认为,物价的高低是与收入增长相对应的,“一季度实现9.7%的经济增长率,CPI上涨5%,搭配是非常好的。从一个较长周期来看,这并不是高增长、高通 胀,而应该是高增长、低通胀。”他进一步说,关键问题是在物价上涨时期如何保持收入增长快于物价增长,特别是使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得到不断的改善。
“通过转变增长方式,降低能耗、节约资源,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的道路是可以持续的。”周望军表示。
控制通胀需政策组合强化力度
相比对经济增长的乐观预期,专家们普遍视通胀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风险因素。
对于全年物价走势,王军说,可能会“前高后不低”,全年的物价压力依然非常大,并且温和的通胀恐怕会是一个长期的趋势。据他分析,构成今后一个 时期通胀压力的主要因素,从供给方面看,一是结构性供给不足,导致食品和居住类的上涨;二是外部成本上升。既包括输入性通胀,也包括劳动力工资的快速上 涨。从需求方面看,有投资拉动导致的超发货币和顺差导致的被动超发货币影响。一旦超发的货币推动价格上涨,特别是房价的膨胀,就会导致物价的压力。
对于下一阶段宏观调控应当采取的对策,王军认为,政策着眼点是控制通胀,抑制房价,调整结构,促进改革,在此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他 建议,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加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弹性。“控制通胀需要一揽子的政策组合来强化力度,特别是通过货币政策继续控制流动性。 收紧货币不是万能的,但不收紧货币是万万不能的。”他还建议,继续提高基准利率,释放更加强烈的管理通胀预期的信号。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