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还要“飞”多久
2010年以来,刚刚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的全球经济正在呈现缓慢复苏迹象,而与此同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却走出一轮全面上涨行情。
进入2011年,这一飞涨之势更是愈演愈烈,以铁矿石、石油、金属为代表的工业品均创出危机爆发后的新高,有的已突破危机前的高点。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全球粮食价格也在在快速飙升,目前已逼近警戒线。
国际大宗商品涨价浪潮席卷全球,它对经济的影响将是方方面面的。如何看待此轮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这一趋势还将持续多久?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将如何应对其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有效性?
流动性泛滥为背后“黑手”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大宗商品的价格经历了从暴跌到暴涨的大逆转,去年中期以来,能源、基础原材料、农副产品价格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被推高,作为工业基础原料,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攀升将引发和推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通货膨胀。
以石油为例,数据显示,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价格从2010年5月的每桶70美元冲高到去年年底的每桶90美元,2 月21日又再次突破90美元大关创出危机后的新高。而受中东局势紧张等因素的影响,伦敦北海布伦特油价近期已大幅上涨至每桶100美元以上。作为大宗商品 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石油价格上涨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压力和全球经济的脆弱性,也给全球经济留下了再度陷入危机的隐患。同时,原油价格的攀升也拉动国际 煤炭和天然气价格反弹。
对于能源价格的飞涨,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在23日举行的“经济每月谈”论坛上指出:“应当从全球经济总体发展和全球经济格局的 变动中,来看全球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以及将来发展的走势”。从2004年到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石油价格从30美元上升到143美元,其价格上涨已脱 离了供求关系。“当危机后全球政府联手大量注入流动性来制止经济进一步下滑的时候,也就给大宗货物上涨和通货膨胀埋下了隐患”。再加上几轮量化宽松货币政 策,流动性进一步放大,“能够进行保值的大宗产品必然反映在价格的快速上涨上”。
除流动性因素外,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处处长王军认为,美元加速贬值,需求稳定回升,供给偏紧以及商品投机增强和涨价预期等,也助推了国际大宗商品的快速上涨。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变动将更为复杂
专家指出,在全球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动因依然存在,目前一些新涨价因素在增多。在新老因素叠加影响下,特别是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或将导致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趋势性上涨且波动加剧。
从全球粮食价格情况看,王军分析认为,在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粮食需求持续增加,全球极端气候增多和耕地面积减少以及主要发达国家将保持货币政策宽松等大背景下,全球粮食过剩时代或已终结,国际粮价可能已经进入上升通道且仍有上涨空间。
根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国际大宗商品市场研究课题组所做的预测,全球经济复苏态势虽然脆弱但向好方向不变,美元可能继续走弱。在日益强化 的通胀预期下,资金更偏好持有大宗商品保值增值,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继续上涨应是大概率事件。其中,2011年国际原油价格可能在某些时段再度冲击高位,国 际天然气价格将延续上升势头,国际煤价将保持高位振荡走势。此外,铁矿石价格仍可能冲高,而稀土价格也将持续上涨。
“从长期来看,石油价格受供求关系支配。从这个角度上看,低油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傅成玉说,无论从石油勘探成本还是新一轮工业化 对能源巨大需求看,石油价格都将是持续上升的。对此,他指出,根本出路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高技术含量和经济效益,降低资源消耗和减小环境污染。中国在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绿色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潜力和发展空间非常大。
增加宏观调控难度
专家指出,今后一段时期内,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增加宏观调控的难度。
这一难度首先体现在输入型通胀压力的加大。在本轮推动我国物价上涨的因素中,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影响始终存在。随着我国资源性产品改革 步伐加快,PPI向CPI传导的渠道将会比较通畅,传导速度将会相应加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将形成新的涨价因素,会有相当部分的PPI上涨最终会以成 本推动的形式传导到CPI中去,推动其持续性抬升。
此外,高涨的能源、原材料价格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受到挤压,出口竞争力削弱。对此,王军表示,高企的资源品价格促使产业资本金融化明 显,过多的资金流向商品投机市场,不仅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也容易形成泡沫。值得警惕的是,随着大型外资金融集团进入国际商品的全产业链,更加凸显大宗商品 的金融属性,对商品定价权的控制力越来越强。除了石油、铁矿石、大豆等主要资源已被外资控制外,我国粮食市场也正在被外资侵蚀,国内商品价格也将会受到严 重影响。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稳定国内价格总水平、控制通货膨胀至关重要。为此,专家建议,对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导致 输入型通胀压力须提早作出应对预案,研究制定相关措施。一方面,打破跨国公司对大宗商品定价的垄断,增强我国企业对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话语权;另一方面, 加快国内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国内资源品价格,避免将输入型通胀压力长期化、机制化。此外,还应扩大海外投资规模,加快实施“走出去”资源战略,建立 资源海外供应基地,并加快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