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十二五”期间,青海将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关键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自主创新产品和优势品牌,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2010年青海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的步伐铿锵有力,国内第一台套铁合金矿热炉余热发电装置建成投产;高原环境下炼焦工艺适应性研究取得突破;盐湖资源开发、数控机床制造、多晶硅生产等领域攻克了一批新的技术难题;新组建了海西盐湖特色材料和西宁太阳能光伏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及一批国家工 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创新平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纷纷走出实验室,为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服务……
据青海省科技厅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共取得科技成果1110项,比“十五”期间增长50.2%,全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
为充分发挥科技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惠民生中的重要支撑作用,2010年以来,青海组织实施了10个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项目、 20个联合攻关项目和30个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123”科技支撑工程。为推进“123”工程的实施,青海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依靠有关部门、单位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截至目前,确定的60个项目中已有49个项目开工建设,占项目总数的81.7%;已完成投资49.265亿元,占项目预计总投 资的22.18%。其中,18个项目完成产业化核心技术的攻关,申请并取得了49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有21个项目投产,实现产值45.715 亿元。
通过“123”工程的扎实有效推进,一些制约产业化的关键技术获得突破,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实施的“千吨级多晶硅产业化一期工程”项目,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氢化炉及其生产工艺技术,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攻克了多晶硅生产中四氯化硅处理及再利用关键技术难题,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解决了传统多晶硅生产中大量四氯化硅废液处理及污染问题。同 时在系统设计和建设中采取节能措施,对多晶硅生产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充分利用,提高了热能利用效率,成功生产出高纯度高品质的多晶硅,顺利实现达产达标。
西宁特钢(8.23,0.00,0.00%)集团公司实施的“转炉冶炼特殊钢工艺技术研发”项目,在转炉生产普钢的基础上,成功开发出转炉冶炼特殊钢生产工艺,集成了铁水脱硫技术、转炉吹炼技术、挡渣出钢技术等25项关键技术,钢的质量明显提升,吨钢生产成本降低了113元,成材率提高了1.95个百分点。青海百通高纯材料开发有限公司实施的“硅系铁 合金冶炼矿热炉烟气余热利用技术”项目,在国内率先利用硅铁矿热炉余热发电,攻克了锅炉清灰困难、锅炉产蒸气不稳定和余热发电等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两项国 家发明专利,填补了我国硅铁冶炼烟气余热发电技术空白,为青海在硅铁行业大力推广节能技术提供了技术支撑。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