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中国”打包上市?
相对与“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这个吸引大众眼球的新闻而言,发生在全球资本市场中的另一个颠覆性事件的真实意义要大得多:包括香港证券交易所在内,中国资本市场2010年头11个月里的IPO募资金额接近1200亿美元,较去年全年上涨170%,几乎是美国的三倍。如果仅看数量的话,中国似乎正迅速崛起成为一个金融强国。
截止11月底,香港IPO募资总额达到528亿美元,毫无争议地继去年以后连续第二年摘得“全球最大IPO中心”的桂冠;中国内地资本市场的IPO融资亦达669亿美元,其中尤为显眼的是,将近300家企业在深圳证交所的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总共募资近400亿美元。而美国各交易所2010年的IPO募资金额为420亿美元。数据还显示,在今年前11个月全球的IPO总量中,不包括台湾在内的大中华市场就占到了一半。
尽管重组后的新通用汽车在上月以231亿美元刷新了中国农业银行几个月前创下的220亿美元的IPO历史纪录,但这丝毫都不能扭转下述显而易见的趋势:全球金融市场的重心已经从雄霸了一个世纪之久的华尔街(再往前是伦敦)转移到了中国,而这势必将给世界经济的竞争格局、乃至游戏规则造成一系列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显然,肇始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严重削弱了老牌金融中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而持续蔓延、至今仍未稳定下来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又雪上加霜,令投资者“移情别恋”,这些都是香港、上海和深圳这些后起之秀得以轻易崛起的天赐良机。其中,香港既有与西方市场接轨的完备制度,政治和地理位置上又居于发达世界与新兴市场——中心自然是中国——的最有利的连接点上,因而获益最丰。2009年,香港一举结束了美国的IPO霸主地位,现在它又开始吸引本地和中国大陆以外的公司前来上市。俄罗斯铝业联合公司(Rusal)和法国化妆品连锁店欧舒丹(L’Occitane) 今年分别在港募资22亿美元和7亿美元,各自成为本国首家在香港上市的企业,2010年将要加入它们的可能还会有大名鼎鼎的意大利著名奢侈品公司普拉达 (Prada)等。
完全可以设想,明年随着酝酿已久的上海“国际板”可能开出(这意味着像汇丰控股这样的大型优质跨国公司陆续登陆中国股市)、以及中国国资委计划中的40家央企整体上市,全球IPO重心向中国倾斜的趋势很可能进一步加速。
然而,这还仅仅是这场正在轰轰烈烈上演的中国资本盛宴的一个侧面,这个完整故事的另一面是:即便在华尔街,2010年最受市场追捧的明星依然是“中国”二字。这一年里,共有38家中国公司在美国IPO,数量为历史之最,筹集了40亿美元。别看它们分别只占了美国交易所全年新上市公司数量的1/4和融资金额的1/10,但若论上市之后的股价表现,中国公司则是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其中最耀眼的当属互联网视频公司优酷(Youku.com Inc.)。它本月早些时候上市,股价首日较发行价就上涨了161%,创下五年来美国新股首日交易最大涨幅。2005年,另一家中国互联网企业百度在美国上市,首日曾大涨354%。
因此有人戏称,2010年里,只要将“中国”与“互联网”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就一定能成为美国投资者疯狂抢购的股票。以至于有些过去不起眼的美国小公司为了使自己更受市场关注,想方设法将公司名字中加点“中国调料”,就像10多年前在公司名称里添一个“.com”那样。例如,钢铁制造商Golden Green Enterprises Ltd.于12月14日更名为China Gerui Advanced Materials Group Ltd.(中国鸽瑞高级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在更名前后的40天中,公司股价在纳斯达克从5.01美元上涨至6.88美元,涨幅几近四成,而同期美国和中国的股市大盘均无明显上涨。
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一位上市业务主管本月中在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说,明年1月起,纳斯达克将会有11位员工处理中国公司IPO业务,而负责美国公司同类业务的员工仅有两个!至于这位业务主管自己,他的名片上则同时印着英语和汉语两种文字。
所有这些,都不免使许多人感到担忧。在他们看来,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泡沫正在重现,急于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美国和其他西方投资者眼下正将新一波“中国概念”越吹越热。
但更大的隐忧还不是中国公司的股价泡沫问题,因为公司股票的估值毕竟是一个纯粹属于市场自身的问题。真正令对中国国内半吊子的资本市场日益熟悉的海外投资机构逐渐警惕起来的是中国上市公司的诚信问题,海外投资者担心,中国国内司空见惯的那些虚假披露、帐目造假和暗箱操作等等病症,会随着中国海外上市公司数量的与日俱增而一并传染给已经运转了几十年、数百年的成熟资本市场。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不久前决定,从12月15日起允许内地中资公司使用内地的会计准则,并聘请内地的审计机构审计它们的账簿。中国财政部和港交所就此发表声明说,放宽规则后,内地公司赴港上市就可以选择制作一份而不是两份财务报表,上市成本会因此降低。但这一制度变化立刻引起了国际投资者和观察者的不小恐慌,这些既想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利、同时又对中国的法治体系和公司治理没有信心人从此失去了一个能令他们放心的参考指标。
明眼人一目了然,港交所之所以这么做,实在是无奈屈从于激烈的竞争压力。在香港IPO的公司80%来自中国内地,如果不放低标准,它们就很可能转去上海和深圳上市。实际上,类似的两难尴尬,不甘坐以待毙的纽约和伦敦同样能够感觉到。
12月初,自大连的绿诺环境工程科技有限公司因被指控伪造虚假合同、夸大产品技术及公司高管违桂挪用上市募集资金等且又无法作出正面回应,遭到纳斯达克摘牌退市。但这仅仅是在美国“借壳上市”的中国公司中倒下第一家而已,圣诞节前夕,包括中国阀门、保定的东方纸业、深圳的旅程天下和北京多元印刷等多家中国中小上市公司的股价在市场的一片质疑声中大幅下挫。
最近几年,数百家中等规模的中国企业通过一种被称之为“反向并购”(reverse takeover)的迂回方式在美国上市,也就是说一家正常经营的中国公司将资产注入一家处于休眠状态的美国壳公司,然后将其在美国上市。当前,以它们为代表的中国赴美上市企业正遭遇一轮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华尔街日报》称,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开始整顿帮助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反向收购”市场的行为;此外,SEC也已开始有针对性地调查个别中国公司是否存在会计违规和审计不严的问题。知情人士还透露,美国众议院金融机构委员会也在幕后忙碌,可能会在2011年举行有关中国公司会计问题的听证会。
活跃的IPO历来被认为是经济健康增长、创新活动繁荣的晴雨表,中国市场占据全球IPO半壁江山,生动地反映了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增长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未来大中华地区的IPO将会继续牢牢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而随着人民币的不断国际化,中国资本市场还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公司前来上市。另一方面,只要中国内地继续实行股票上市的行政审批制度,就一定会有大量的中国中小公司(特别是民营企业)源源不断地前往海外更自由的成熟市场去IPO,尽管那里的估值可能会远低于中国市场。
这种双向互动对于中国早日形成世界级的金融中心以及参与全球金融规则制订都将产生无远弗界的影响。不过,就像影响力与日俱增的中国在参与其他全球事务中将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令外界普遍关心一样,中国的资本力量将会为全球资本市场带来些什么改变、传递出什么样的价值观,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