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官员:超发货币43万亿引发通胀说法无依据
“央行超发货币43万亿元人民币引发通胀”的说法没有依据。去年中国M2/GDP大幅上升是特殊现象,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张健华在接受央行官方媒体《金融时报》采访时如此表示。 近期有媒体报道,中国存在超发货币将近43亿元,可能引发通货膨胀,引起各方的关注和争议。报道中的计算方式是以M2减去GDP,即今年9月末广义货币余额69.64万亿元,减去前三季度GDP数据26.866万亿元,得出超发货币将近42.774万亿元。 张健华指出,货币是个存量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个流量概念,两者不能直接相减,更不能用一个时点上的存量数去减今年前三个季度的流量数。这种说法既缺乏理论依据,也没有现实基础,不够科学和客观。 张健华表示,货币与经济总量之间也不存在固定的最优比值。由于各国M2统计口径不一致,所以不能简单地用M2/GDP比率进行国际横向比较。 他认为,中国的M2/GDP并不是持续上升的,2004年至2008年呈稳中下降态势,由2003年的1.63下降到2008年的1.51。而去年该 比率大幅上升是一个特殊现象,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情况下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结果,并不能因此得出中国的M2/GDP还会进一步攀升的结论。 张健华强调,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活动对货币和其他交易工具的依赖越来越重,导致金融资产总规模在经济总资产中的比重上升。衡量金融深化的一个指 标就是M2/GDP。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M2/GDP上升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相对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M2/GDP偏高,这说明还有一些特殊因素的 影响,比如货币化过程的影响、较高的储蓄率的影响、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的影响以及金融创新不足等。 张健华同时指出,外汇占款太多,也是造成中国基础货币源源不断增加的主要原因。 张健华还重申,下一阶段中国应尽快回归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政策工具,继续引导货币条件逐步回归常态水平。 中国近期连续出现农产品涨价潮,并向下游相关行业逐渐蔓延,引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隐忧。而10月CPI同比上涨4.4%,更是达到25个月以来新高点。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日渐成为各方关注焦点。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