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应当在CPI超过4%时再度加息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称,并不认为中国进入加息周期基于昨日公布的经济数据,专家们对于收紧货币政策已有共识,但各方对于究竟该采取何种方式从紧以抑制通胀明显存有较大分歧。
一部分专家认为,应当在CPI超过4%时再度加息;但另一部分专家则针锋相对地指出,鉴于外围环境和国内经济形势,或许采用数量型工具(譬如,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较好。
面对通胀加剧担忧,中国货币政策究竟该如何取舍?
CPI超4%就加息?
几乎是一个共识:通胀预期助涨了农产品价格,从而推动中国CPI大幅上涨。因此,一些专家明确地指出:应该加息,以平息老百姓的通胀预期。
昨日盛来运回答记者提问时也表示,央行此前的加息举动是根据国内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采取的重大宏观调控措施之一,它必将对流动性管理、抑制物价上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结构调整产生积极的影响。
曾在9月底准确预测央行将近期首次加息的兴业银行(601166,股吧)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也认同“加息说”。他昨日指出,若未来CPI突破4%,将决定央行是否继续加息。
鲁政委在昨日发布的报告中称,结合统计局昨日的数据,10月19日宣布首次加息,是因为9月CPI再破了前期高点。而目前继续显着上升的最新零售数据,强化了宏观当局通胀风险加速的预期。
渣打银行全球研究经济师李炜则认为,政策制定者评估首次加息后的市场反应,如果国内资产价格持续上涨,或进一步加息。他预计2011年上半年将进行两次加息。
澳新银行中国经济研究总监刘利刚也是继续加息的支持者。他认为,尽管央行开始加息举动,但由于中国仍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实际负利率问题,资产泡沫的风险也因此并没有完全消失。
“加息或徒劳无功”
但加息或许并不是唯一的手段。一些专家就坚定地认为,既然是货币因素,则只需要能够回笼资金就好,并没有一定的必要加息。
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就在昨日举行的“2010中欧-华安锐智沙龙”上称,在中国的金融体系下,加息并非调节市场利率的唯一途径。
吴晓灵说,如果中国要想进入到加息周期,就遇到了国际上低利率和中国高利率,以及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还有中国经济成长的良好性对国际游资的吸引。
在提高市场利率途径方面,吴晓灵说,“如果我们抽紧了银根,控制了信贷的速度,市场利率自然就会上去。”她建议,交替使用央行票据和用存款准备金率工具抑制商业银行的资产扩张。同时,放开企业债券利率,进一步让市场利率发挥作用。
吴晓灵认为,宽松货币政策的回归的策略不是加息,而是逐步收紧货币供应增幅并消化近两年过度宽松和适度宽松政策产生的过多货币供应。
“进入升息周期?我个人认为言之过早。但19日宣布加息的信号是明确的,向市场释放了强化通货膨胀预期的意图和货币政策将回归稳健。”吴晓灵说。
国内知名投行中金公司也持类似看法,“往前看,我们认为央行将继续采用数量型调控(包括公开市场操作,上调存款准备金,银行信贷窗口指导)来使银行信贷与政策目标保持一致。”
综观各方的评论,其实或许上述两方观点并不矛盾。
简单地说,为了调控农产品价格、控制通胀水平,货币政策调整等系列“组合拳”协同作战或是一剂良方。毕竟,眼下全球经济形势仍不确定,因时因地采用政策才是最佳选择。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