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勿入“紧缩性陷阱”
经济的全球化、社会化、自然化和市场失灵形成的物价上涨和资产泡沫,表面看是一种过度扩张的结果,其实它并不是单一的货币原因形成的。这种表象为各国政 策制定者制造了“陷阱”。因此出台的紧缩政策不但不会解决物价上涨问题,反而使生产力被严重打击,货币的价值基础被破坏,货币泡沫更加严重;进一步紧缩使 原有的问题更加严重,形成恶性循环。
中国经济正在面临重大的选择,为此,我提出由“紧缩性陷阱”形成的五大经济危机模型——即自然冲击型、市场失灵型、社会冲击型、金融抑制型、外部冲击型,以警惕步入“紧缩性陷阱”,并提出相应的风险和对策。
其中,与民生密切相关的社会冲击型“紧缩性陷阱”是危机的制度性原因,尤其应引起重视。
我们认真反思会发现,美国两次大危机都与民生相关:1933年美国农产品(000061)价格很低,农民游行示威,要求美国封锁欧洲粮食向美国 的进口。时任总统胡佛随后出台了农产品关税法案,而法案公布后,欧洲也对美国进行了封锁,导致经济链条断裂。2008年的次贷危机是源于当时美国出台了美 国金融服务法,要求银行给那些买不起房的人贷款——这个法案原本也是照顾民生。这两次危机一个共同特征就是这些民生政策造成了市场供需曲线的突发性变化, 管理当局没及时在经济政策上进行调整形成的。
所以,民生政策一定要适度,民生政策是“双刃剑”,做得好可以扩大内需,做得不好可能破坏市场机制,出现市场失灵,最终酿成经济危机。
过度的民生政策会伤害市场的内生动力。特别是当前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极易陷入“紧缩性陷阱”,应当通过增加供给,提高房地产市场效率来“输导”完成,而不是简单地“堵”。
当前,中国提出了城镇化的战略,教育改革、医疗改革等社会保障性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无疑是正确的。但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这些改革会使总需求 迅速上升,使供需曲线短期内发生异化。如果我们仍然对物价上升断然采取紧缩的措施,不但这些改革会遇到困难,而且经济可能会出现二次探底。
民生政策一定要适度,最大的民生是市场化改革和促进就业,中国过渡到福利社会还有一个过程。民生政策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使全体国民在有效的市场竞争中,在创造社会财富中走向富裕。
免责声明:上文仅代表作者或发布者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并无义务对其原创性及内容加以证实。对本文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或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参考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制作、转载、同意会员发布上述内容仅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但不表明本站认可、同意或赞同其观点。上述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决策之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如对上述内容有任何异议,请联系相关作者或与本站站长联系,本站将尽可能协助处理有关事宜。谢谢访问与合作! 中钨在线采集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