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平凡
192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毕业于上海交大,后又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著名化学家、化学教育家。
骄人业绩
徐光宪是中国稀土化学的开创者、串级萃取理论的建立者。他成功分离镨和钕,研制出的萃取工艺使中国从稀土资源大国转变为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他被称为“稀土界的袁隆平”。
本真语录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经典评说
科学家中有两种人,一种是“工匠”,另一种是“大师”。徐先生已达到后者境界。
——北京大学教授严纯华
如果没有稀土,世界将会怎样?
电视会因缺少铕和钇而没有红色;照相机镜头将因缺少镧而不能成像;手机、计算机因没有稀土元素而不能工作。
如果没有徐光宪,中国将会怎样?
1964年,中国的原子弹将缺少原料———钚,而无法震寰世界。
徐光宪一生都在研究、应用工业中的“维生素”———稀土元素。他亦被称为“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并获得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险被美国总统阻止回国
1920年,徐光宪出生于浙江绍兴,父亲徐曾是律师,母亲陈氏,目不识丁。20世纪30年代,父亲病逝,家道中落。
徐光宪考入杭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毕业后,他和另外7名同学去“叙昆铁路”当练习工程员。途中,领队携众人的差旅费潜逃。身无分文的徐光宪便去上海,投靠做中学教员的大哥。
1941年,他考上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选择交大因为学费便宜,还有奖学金,而其他学校学费都要六七十元。
“我其实更喜欢数学、物理。”徐光宪说,但化学专业毕业后可以进化工厂,好找工作。
1946年,徐光宪考取“自费公派”赴美留学。
徐光宪先在圣路易城华盛顿大学化工系研究院攻读半年,后考入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主修量子化学,并获 “校聘助教”奖学金。
1951年3月,徐光宪以出色的学术水平当选美国Phi LamdaUpsi荣誉化学会会员和Sigma xi荣誉科学会会员,并可以留校做讲师。
这是他学术生涯中第一个高峰。
“如果不是抗美援朝,我也许还要等一段时间回国。”徐光宪说。
当时,钱学森回国受到阻挠。美国总统提出法案,不许中国留美学生回国,让他们全体加入美籍。这使徐光宪感到:“再不回去,也许就要一直住在别人的国家里了。”
徐光宪和同样在美国留学的妻子商量,他们俩达成共识,“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
1951年4月15日,徐光宪夫妇以华侨探亲的名义获得签证,登上了“戈登将军号”邮轮。这是后来 “禁止中国留美学生归国”法案正式生效前,驶往中国的倒数第三艘邮轮。
转行原子能,情非得已
1955年1月,中央决定要研制原子弹,由于回国科学家中研究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的只有钱三强、何泽惠等人数不多的专家,于是国家提出“全民办原子能”的号召,要求北大、清华等许多高校建立原子能系,动员邻近领域的学者转行研究原子能。
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到北大来查阅档案,建议徐光宪担任北大原子能系副主任,于是徐光宪根据国家需要,从事原子核物理的教学和核燃料萃取化学的研究,并成立了核燃料化学教研室。
徐光宪后来对媒体说:“钱三强建议北大党委把我抽调到技术物理系,也就是原子能系。我呢,不太想去,因为我原来没有学过放射化学,但那时候,20世纪50年代啊,你知道大家都还是服从分配的。”
1964年,徐光宪参加了二机部在青岛召开的绝密会议。
在会上,徐光宪和清华大学的教授等提出,摈弃由苏联专家提供的落后的沉淀法,以我国仿照美国先进的 Purex流程,自行研究的萃取法筹建核燃料处理厂,制造原子弹原料———钚。
徐光宪等人的这一提议,在决策上起了作用,使我国在苏联专家撤走后,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用较低的成本快速改建了还没有完成的厂房,使我国的核工业在国家最困难的时候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分离“孪生子”,才纵四海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的军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
没有人告诉他们分离的目的是什么,但研究人员心里清楚,当时只有激光会用上这个。
稀土元素,又称稀土金属,有工业“维生素”之称,并被美、日等国列为21世纪的“战略元素”。
为什么爱国者导弹能比较轻易地击落飞毛腿导弹?为什么F-22战斗机可以超音速巡航?为什么美制坦克与苏制坦克的主炮直射距离差距不大,但前者总是能打得更准……
徐光宪用几个“为什么”,向记者勾勒出当今军事科技的巨大进步,并针对每一个“为什么”,从材料科学的角度指出,“稀土”能够解释上述的所有“为什么”。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镨、钕和另13种元素的化学性质几乎一致,犹如15个孪生兄弟,想提纯任何一种元素都很困难,再分离镨和钕是难上加难。
而中国原本有着世界上最大的稀土资源储备,但是生产技术掌握在国外少数厂商手中,他们将这些技术作为高度机密,使我国长期处于有资源无利用的窘境。
徐光宪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他建立自主创新的理论,推导出100多个公式,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这一工艺即使在今天也领先世界。
由于采用徐光宪的科研成果,中国开始大量出口高纯度稀土,国际单一稀土价格下降30%至40%。
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美国钼公司、日本的稀土分离企业、法国的罗地亚公司等长期霸占世界市场的稀土垄断企业,分别不得不减产、停产、破产或寻求同中国人进行技术合作。
中国终于实现了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为此,徐光宪被称为“稀土界的袁隆平”。
两度上书总理
徐光宪曾亲赴内蒙古白云鄂博和四川攀西冕宁矿区考察。他发现,由于技术的提高,又加上利润的刺激,造成稀土资源的盲目开采和国际价格的下跌。
2005年9月,徐光宪、师昌绪、何祚庥等15位院士联名写了《关于保护白云鄂博矿钍和稀土资源,避免黄河和包头受放射性污染的紧急呼吁》的建议,上报国务院。
很快,这份紧急呼吁便得到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亲笔批示:“这个建议很重要,请国家发改委阅办。”
2006年6月19日,徐光宪就如何落实总理批示再度报告温总理,一周内便得到温家宝总理的再次批示:“请培炎同志阅转发改委研究,发改委可邀请徐光宪同志谈一次。”
在总理批示后,国土资源部下令从2007年起,我国稀土矿开采限制8万吨(原来是12万吨),小于全世界的需求量10万吨。
这一消息公布后,我国生产的优质单一高纯稀土(占世界产量的90%)的国际价格就上升1倍多,使我国稀土出口量减少,而收益每年增加一、二亿美元。
如今,徐光宪已届耄耋之年,他并没有颐养天年,依然活跃在科研前线,每天还要保持5个小时的工作时间,步行往返于家里和办公室之间。
“我起得早睡得早。以前我喜欢下围棋,但下棋太费脑子,晚上下一盘棋就容易睡不着觉,影响第二天工作。就不下棋了,吃完晚饭后看看金庸的武侠小说,放松一下精神,书放下就能睡着。”他自称是“金庸迷”,并说自己还爱看《三国演义》与《红楼梦》。
工作之余,徐光宪练练八段锦、太极拳。
徐老生性豁达。
“文革”期间,他曾被隔离审查,当时北大有多人被迫自杀,他说自己从没有过自杀的念头,每天都是倒头就睡,有时连棉衣都不脱。
他依稀记得当时的一段语录:党可能在某一段时期犯错误,但党的伟大就在于最终改正错误。
于是,他相信自己的事情最终会得到改正,水落石出。
徐光宪说,“我相信,人可以掌握自己的生命;快乐是一种相对的情绪,要有一个参考坐标系;快乐不快乐,就看你的坐标原点怎么定。”(钱昊平)